一鍵下單,消費者就能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;足不出戶,企業也可以將產品銷往全球各個角落……近年來,中國跨境電商異軍突起。防疫期間,跨境電商憑借線上交易、非接觸式以及中間環節少等優勢,不僅業務實現逆勢增長,而且在幫扶企業穩外貿、促內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。
信心十足“走出去”
9月1日上午,隨著一聲汽笛長鳴,中歐班列(渝新歐)跨境電商B2B出口專列緩緩駛出車站,這是全國首班中歐班列跨境電商B2B出口專列。這趟專列的成功開行,得益于海關總署此前出臺的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改革等措施。
據悉,“跨境電商B2B出口”指的是境內企業通過跨境物流將貨物運送至境外企業或海外倉,并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完成交易的貿易形式。以前,由于跨境電商支持措施主要集中在零售進出口領域,占據市場份額近80%的B2B出口無法享受相應的通關、稅收等支持。
7月1日起,海關總署正式在北京、杭州、深圳等10個直屬海關啟動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。一位企業負責人說,被納入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后,產品通關速度更快了,企業資金周轉壓力減輕了,企業“走出去”的信心更足了。
隨后,上海、福州、重慶等12個直屬海關加入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“試點群”,試點城市數量從10個擴大到22個。對外經貿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黨委書記莊芮認為,短短兩個月,試點城市翻了一番,說明這項改革及時有效,觸及企業痛點、打通企業堵點。
從“人找貨”變“貨找人”
一段時間以來,“出口轉內銷”成為外貿領域的關鍵詞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國際市場需求萎縮,外貿企業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不少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內,積極開拓內銷市場。
在開拓國內市場過程中,一些外貿企業犯了難:有的面臨國內外市場質量標準認證不同的挑戰;有的長期按訂單生產,缺乏國內市場營銷經驗和專門團隊;有的品牌國內認知度不高,銷路一直打不開……
“出口轉內銷”,究竟該怎么“轉”?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》中專門提到:搭建轉內銷平臺,鼓勵外貿企業對接電商平臺,依托各類網上購物節,設置外貿產品專區。
專家表示,跨境電商平臺在大數據、供應鏈等方面具有優勢,能夠幫助外貿企業迅速洞悉市場需求,搭建轉內銷渠道。此外,直播帶貨、社群電商等電商新業態讓商業營銷從“人找貨”變“貨找人”,質量優良的出口商品得以快速打開國內市場。
在政策支持下,各大電商平臺紛紛設立外銷產品專區。比如,淘寶特價版上線外貿頻道,為平臺上30萬外貿工廠開辟專屬銷售渠道;京東旗下的社交電商平臺京喜推出“產業帶廠直優品計劃”,助力外貿企業搭建線上銷售體系。
為支持適銷對路出口商品開拓國內市場,各級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。比如,廣州海關制定十二條措施助力出口產品轉內銷,支持企業將符合條件的出口商品退回國內轉內銷;上海鼓勵電商平臺提供零傭金、流量扶持、保證金減免等優惠政策,積極舉辦線下特賣展銷活動等。
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指出,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提供了廣闊空間,更多優質出口產品轉內銷反過來也會豐富國內市場供給,進一步激發國內市場活力和有效需求。
邁向“精耕細作”新階段
從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,到免征部分出口貨物稅費,再到開展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,中國密集出臺支持跨境電商的各項政策,不斷加碼對跨境電商的扶持力度。在這一過程中,中國跨境電商也迅速成長、發展壯大。根據海關統計,今年1至6月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額超過132億美元,同比增長23.7%。
亞馬遜日前發布《從新業態到新常態——2020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趨勢報告》,梳理過去五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行業和賣家發展趨勢,總結出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賣家地域和類型更多元、全球布局加速、品牌意識增強、產品創新提速、響應能力升級等五大趨勢。
亞馬遜全球副總裁、亞馬遜全球開店亞太區負責人Cindy Tai認為,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行業和賣家經歷了從“野蠻生長”到“精耕細作”的演變,出口跨境電商正在成為中國外貿的重要支持力量,并正從外貿“新業態”轉變為外貿“新常態”。
業內人士指出,跨境電商作為穩外貿的“輕騎兵”“促內銷”的生力軍,將持續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,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。與此同時,跨境電商也面臨著物流通關、信用風險、資金安全、流量競爭等多道“坎”。要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必須直面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挑戰,邁向“精耕細作”新階段。
轉自《中國物流與采購網》